黄山

首页>地方频道>黄山>要闻

安徽黄山市:在传承徽州文化根脉中激活现代“乡愁”

  提及黄山,除了享誉海内外的风景名胜,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便是那以马头墙、青砖黛瓦为印记的浓重的徽州文化。作为徽文化的发祥地,黄山历来名人辈出,文化兴盛。在黄山市9807平方公里区域内,古村落就有100余个,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古民居多达6462幢。

  随着徽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推崇,且徽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作为徽文化的“筋骨肉”,徽州人固态的历史文化记忆,徽州古建筑的价值自是不言而喻。

  打造现代古建筑保护运营的黄山样板

  钩檐黛瓦、粉墙、青砖……这些徽派古建筑的典型特征在黎阳老街随处可现。位于黄山市屯溪区的黎阳老街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历经千年,老街见证了明清时期徽商的鼎盛和繁荣。作为现今黄山市有名的商业街及AAAA级景区,仍较好完整地保留有10幢明清古建筑。目前,该街区由黄山文化旅游股份公司运营。

  “我们在改造提升老街的同时,注重保留和传承如水口、拐弯抹角、深堂巷弄等徽州建筑布局的元素。”黄山文化旅游股份公司黎阳in巷项目总经理项志国说。目前,黎阳老街占地面积达75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街区从业者近2000人。

  漫步于石板小径,穿梭于深宅巷弄,游客在享受商业区喧闹的同时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无论是吟诵着朗朗上口的古楹联,还是观赏工艺精巧寓意丰富的雕花腰板,徽州古建筑、古民居所蕴含的徽派美学和哲学内涵令人折服称羡。

  近年来,黄山市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黄山市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金的良好“杠杆”效应。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国企经营的“西递模式”、财政扶持民企经营的“呈坎模式”、国企开发村企合作的“唐模模式”等多种保护运营模式。

  古建筑来源于民,造福于民。为了杜绝“铁将军把门”的做法,黄山各地敞开古建筑大门,使之成为便民的公共场所,涌现出许多生动案例。如由黎阳老街“石家大院”改建的占川书局、由黟县古城区古建筑改造的公共开放性文化建筑徽堂和由县衙正堂改造成的乡贤纪念馆等等。

  实现古建筑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

  黄山市境内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分散于各个村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古建筑犹如耄耋老人一样需要用心呵护,长期无人居住的古建筑很容易废弃坍塌,活化利用是对其最好的保护。”黟县世界文化遗产事务中心副主任方翔说。

  据悉,黄山市在巩固“百村千幢”工程五年成果的基础上,对境内3348个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利用,并与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提升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同时,积极推进民居租赁、流转等,使一些原本老旧破损、而群众又无力修复的古民居成为群众增收的“香饽饽”。

  沏上一壶好茶,摆上麻酥糖、徽墨酥等香甜的徽州茶点。在位于黄山市黟县石亭村的拾庭画驿民宿,民宿主人黄智勇从广东归来返乡创业,他告诉记者,民宿里用于待客的茶水点心以及菜肴酒水都是村内的土特产品,从村民手中收购。他还在村内开办了“农家土特产供销社”,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实现自产自销。黄智勇表示,近年来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坚定了他干事创业的信心,村民的文化自信也在不断提升。

  目前,黄山市境内以猪栏酒吧、澍德堂、拾庭画驿为代表的精品民宿数量多达2400余家,约占安徽省民宿总数的近70%。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整合了黄山乡村闲散的古建筑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2020年,黄山市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

  据黄山市文化和旅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黄山市已完成101个古村落的规划编制,规范流转古民居38幢,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467幢,打造文化旅游等各类业态近千处。黄山将继续提升境内古建筑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挖掘徽州文化的美学价值,努力在新时代走出大黄山的新气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522
收藏
分享